移动互联网的另类解读
来源:网络整理  关键字:移动互联网 日期:2015-04-03 [关闭]

对移动互联网的6个思考:

一、谁说移动互联网一定要个性化?

我不觉得移动互联网用户一定就是要个性化。个性化是马斯洛需求原理中相对较高的需求,而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,能最快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才是王道。

也许你认为创业者们使用风格相似的App模板没有个性化,但在现阶段,只要它能最高效率地满足用户需求,就能获取用户。个性化、设计感其实都还在其次。周末画报的App很美吧,so what?只能过过眼瘾罢了。

二、低频次的服务就该等着平台来整合你

不是说每个产品、每种服务都应该开发一个自己的App,有的产品,用户使用频率不高,就应该等着平台方来整合你,而不是老想着建立一个独立App,这样的产品活跃度也不会高。

最典型的比如出租车司机、家政服务人员、私人教师,这些提供服务的工作者没有必要开发一个App,而是可以入驻到相对应的服务类平台。

三、未被巨头染指的创业领域还有很多

很多人困惑:BAT那么强,还有机会吗?答案是有特别多。举一个我自己身上的例子:我儿子的篮球教练,是典型的“三无人员”——没有公司、没有固定办公地点、没有场地,一开始只教三个小朋友,完全靠家长之间的口口相传,逐渐攒成了一支15人的队伍。

但别人没有渠道知道有这样一位老师可以教授篮球,而这位老师也没有渠道让别人找到自己,信息是不对称的。很多类似于这一类的服务业,实际上缺乏好的平台。

四、O2O要解决的是基本问题,而不是高大上的问题

O2O最大的考验不是技术,而是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服务,是解决用户最基本的需求,是洗衣服?送大米?送餐?还是什么,而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。

用我们服务的一位本地生活服务类App举例,他们在一个三线城市的高校内运营一款订餐类App。这些服务大众点评不能做吗?美团不能做吗?能。但他们做得怎样?在那个地方打开大众点评App,可能只有四家餐馆,还有一家电话可能打不通。对这些大企业来说,要真正渗透边远的城市,会变得越来越重,边际效益也是递减的,所以相比那些小产品,这些“高大上”的产品反而没有竞争力。

五、有的用户没必要强求,等着它被淘汰吧

我看过一个互联网用户的“四段论”理论。第一段是先锋用户(pioneer),敢于尝试,是新产品的第一批用户;第二段是创新用户,产品被证实好了之后,跟随使用;第三段是主流;第四段是被遗忘的,等时间把他们淘汰掉。

比如原来的诺基亚用户,不用太激进地去影响它,到后来他们会自动放弃诺基亚。再比如我们服务的一些小区类App创业者,他们会更多地选择年轻人的生活小区,尽量避免老龄化严重的小区。

六、做与时间为友的产品,而非与时间为敌

好的产品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。模式到底是什么,要想清楚。能走得更长的产品,很大程度上赢在小细节的累积。

上一篇:让“互联网+”变成“互联网x 下一篇:变形金刚4:广告大战七宗最